亚洲的挪威木材

“一旦我有了一个女孩,或者我应该说,她曾经有我。”约翰·列侬在挪威伍德(这只鸟飞了)中演唱,这是披头士乐队经典专辑《 橡胶灵魂》的第二首歌。 这种创新作品于1965年发行,被广泛认为是摇滚佳能,预示着相对年轻的艺术形式的成熟,使约翰·列侬与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的婚外恋永垂不朽,在西方音乐中广泛使用了锡塔尔琴,并无意间导致了创作了亚洲最陈词滥调的图像之一。 在台湾等东亚国家,“挪威”一词和“木头”一词并置,让人联想到斯堪的纳维亚森林深处的奥秘,那里雄伟的针叶树高高耸立,笼罩在北海的薄雾中。 在1990年代初期,这种异国情调的宁静感被挪威伍兹 ( Norwegian Woods)所利用,这是一家在国立台湾大学附近开设的咖啡店-等同于巴黎拉丁区的台湾人。 正当咖啡势利的人在首都台北成为主流时,这个邪教组织在经济增长和政治进步的背景下悄悄地转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树立了一种新的都市风情。 在当时颇具特色的咖啡店中,采用光滑的欧元风格装饰,NTU的精英学生聚集一堂,谈论独立的音乐,欧洲电影,法国哲学,政治,前卫艺术,并假装自己在河口 。 这并不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歌曲中描绘的picture废画面,约翰·列侬(John Lennon)用“挪威的木材”一词来指称他秘密情人的中产阶级公寓中的廉价家具。 讽刺的最后一句话:“挪威木材好吗?”出了些微妙但令人不安的厌女症,这种现象在列侬后来的职业中会变得更加明显。 挪威的森林在1996年以更大的规模浮现在台湾的大众文化中,当时音乐家吴佰的泪流满面的民谣“挪威的森林”(直译为“挪威的森林”)在台湾成为热门单曲。 就像甲壳虫乐队把西塔琴带到了摇滚乐中一样,吴佰在当时迅速发展的台湾流行音乐市场合法化了电吉他的使用。 歌词中表达的过分感性,再次使西尔维亚语含糊地提及北欧国家,使该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

1966年:保罗之死的修辞

“保罗死了”的阴谋论于1960年代后期开始流传。 相信这一理论的人声称,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于1966年死于一场车祸。 他们争辩说,为了让甲壳虫乐队继续创作音乐而又不打消歌迷的心,麦卡特尼被替换为外观。 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中有明显的线索,包括专辑封面和歌词,被认为是保罗去世的证据。 迄今为止,“保罗已死”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名人死亡阴谋之一。 延续这一阴谋的理论家在其论述中使用修辞手法,以使他们的主张对更广泛的受众更具吸引力。 通过评估主张并检查信徒的一些主要来源,我能够确定出共同的主题和修辞特征。 只是问问题 阴谋理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特征被称为“仅问问题”。这一主题使反对派很难对主张作出回应,因为主张者将其描述为一个有趣的简单问题。 一些消息来源使用这种技术来试图说服人们,甲壳虫乐队在这段时间的叙述中缺少一些东西。 在德雷克大学学生报纸的蒂姆·哈珀(Tim Harper)于1969年撰写的文章中,主要标题和所有副标题都被定为问题。 “甲壳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死了吗?”这个标题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且使他事实上已经死了的想法成为可能。 在文章的某一时刻,作者写道:“另一件事:每个人都知道保罗正在与英国模特简·阿舍尔(Jane Asher)约会,那为什么突然之间他嫁给了简·伊斯曼(Jane Eastman)?”(哈珀1)。 本文的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说他是否相信保罗已经去世了。…